电 话:
邮 箱:
具体而言,多个批次的棉密码茶氧卫生巾产品中,均检测出了超高含量硫脲,而且
要知道,早在十年前,硫脲便被明确列入《危险化学品名录》,被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列为了3类致癌物。
而此次爆雷的“棉密码”,亦并非无名杂牌,而是辛巴及其团队“辛选集团”重金打造的核心自营产品之一。
据报道,该品牌卫生巾由顶流主播辛巴在2017年自创,号称是“辛巴亲自参与研发的第一款产品”。
过去,辛巴曾多次在直播间中为其背书,甚至一度信誓旦旦地表示:棉密码有一千万用户,“每一年都卖5亿包、10亿包”。
不仅如此,据多家媒体报道,自2019年推出以来,棉密码卫生巾累计销售额高达33.3亿元,一度在一场直播中创下破亿成交的纪录。
然而如今,大量消费者却在微博、小红书、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密集晒出自己使用棉密码后出现的健康问题。
在反馈中,不仅有大量使用者自曝出现妇科病、皮疹荨麻疹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硫脲关联病症,甚至还有30余消费者自述患有甲状腺癌。
虽然尚无法从医学层面直接证实因果链条,但如此密集的反馈,无疑让“潜在风险”四字变得不再抽象。
目前,当地监管部门已表示将介入调查,但辛巴本人、棉密码品牌方、以及背后的广东棉密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、辛选集团,至今集体保持沉默。
报名黑马「消费重构精选课」,国内首场,汇聚中日消费领域顶尖实战派导师,用3天时间沉浸式拆解中日消费巨头方法论。
我们邀请到了三浦展本人、萨莉亚前社长、明治食品“爆款教父”,现场面授日本30年周期经验到中国本土化路径,教你效率革命、需求重构、资本破局。
“天然茶多酚芯片,具有抗氧化和99%的抑菌功能”,这是棉密码的宣传语,也是辛巴直播间里反复提及的卖点。
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而言,这种带点“未来感”的概念产品很有诱惑力,尤其当它与“女性健康”绑定在一起。
据新京报调查,所谓的“茶多酚芯片”并不是一个业内通行的功能性材料,而是一种由佛山市顺德区州福慈鑫无纺布有限公司提供的“涂层芯片”。
该芯片厂商拥有多项“抗氧化材料”专利,但没有一项可以明确解释其对女性生理健康的具体功效或安全标准。
更关键的是,有专家指出:芯片中极有可能就是通过添加硫脲等廉价化学品,来实现所谓的“抗氧化”“瞬间褪色”等视觉效果。
在演示视频中,主播将一滴碘伏滴入白纸,棉密码芯片快速将其褪色——事实上,这只是在硫脲促进下,茶多酚与碘伏发生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。
换句话说,这是一场直播间里的化学魔术秀,但代价可能是数百万女性的身体健康。
消费者被花哨的广告和所谓的实验演示所吸引,直到身体出问题时,才意识到一切可能并不“安全”。
从2019年到2025年,棉密码经历了多个批次的“升级迭代”,而在这么多年里的不同批次中,无一例外都含有超高含量硫脲。
在此前长达数年时间里,大量芯片卫生巾游走在监管之外,成为打着“科技”旗号赚快钱的工具。
现在看,棉密码只是这场行业混乱中的“出头鸟”。还有多少类似产品依旧在市面上活跃,我们不得而知。
在电商天下看来,棉密码事件的爆发,并不仅仅是品牌崩塌,更撕开了当下电商生态的另一层遮羞布:
近年来,随着头部主播不断追求供应链整合,所谓“自营品牌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每一个品牌的背后,都是一次从“代言”到“主导”的身份跃迁,但也正因身份的重叠,带来了巨大的监管真空。
当主播既是销售员,又是品牌方,甚至拥有生产链控制权时,他已经不再是“介绍产品的中立人”,而是利益相关方。
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对其“人设”的信任,而一旦这个“人设”失控,带来的伤害远大于一笔退款。
甚至就在棉密码的丑闻在热搜榜上高悬的同时,还有电商平台在继续销售其产品。
电商平台在处理此类“芯片卫生巾”时,往往缺乏足够的检测能力,对原材料添加剂也无法核实。
只有等到“出事”了,才开始紧急下架、发布声明、安抚舆情——可消费者的身体,早已无法“回滚”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芯片卫生巾的危机背后,是整个平台对“黑科技”、“实验演示”、“视觉震撼”等话术的默许。
厂家逐利、主播带货、平台坐视,消费者只能凭借信任下单,却要自己为信任埋单。
棉密码的爆雷,必然只是冰山一角,但它留下的警示,不该随热搜消退而被遗忘。
电商可以鼓励创新,但不能容忍无底线的“黑科技”;主播可以拥有流量,但不能凌驾于监管之上。
真正的“科技”,应该是透明的;真正的“信任”,必须靠责任来守护。否则,高达33亿的销量,只会成为一场巨大的代价账本。
国内首场,汇聚中日消费领域顶尖实战派导师,用3天时间沉浸式拆解中日消费巨头方法论。
我们邀请到了三浦展本人、萨莉亚前社长、明治食品“爆款教父”,现场面授日本30年周期经验到中国本土化路径,教你效率革命、需求重构、资本破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