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 话:
邮 箱:
电影以黄继光给母亲邓芳芝的最后一封信、邓芳芝给志愿军的回信为基础,从黄继光的个人视角切入,讲述了他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建立通信,最后“以身躯堵枪眼”壮烈牺牲的故事。有网友感慨,电影讲清楚了“为何而战”,也让“堵枪眼的钢铁英雄”黄继光的形象更立体、更可敬,“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英雄”。
周润泽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志愿军当年在战场上取胜有多困难是在“战场”上。虽然预算少,但该剧组仍旧花费大量资金建了个战场,拍摄前期,周润泽曾与团队去拍摄地点做战斗模拟,他透露,站在山头上,突然一下子非常实际地感受到,在一个阵地上,当敌人那么多机枪居高临下地瞄准你,手持轻武器抢下阵地有多困难,“这片子确实难。但是你再难,能有多难?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?”
该电影围绕黄继光(刘家祎 饰)参军始末展开,聚焦抗美援朝中的个体英雄牺牲故事,再现上甘岭战场残酷战斗历史,周润泽担任导演,刘家祎、洪洋、武强等人主演。电影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,以弘扬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为主题,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。
靠着”不杀敌立功不下战场“的信念,通信员黄继光多次勇敢穿越封锁区传递消息,见到身边人一个个死在美国人的枪弹下,年仅21岁的他害怕、无助甚至痛哭,但却从未退缩。
电影中讲到,1952年10月14日凌晨开始,我军在上甘岭地带遭遇敌人的大规模进攻,由于兵力悬殊和火力支援不足,18日,多个阵地失守。大反击行动定于19日晚进行。
镜头一转,被炸晕的黄继光再次醒过来时,天下起了雨,他抬头看到,阵地就在前方,敌人仍在无情的扫射,他没有丝毫犹豫,挣扎着一步步爬向敌人的阵地。
夜幕中,他满是血污的脸看起来有多么痛苦,他的眼神就有多么坚决而明亮,然后,他跌跌撞撞起身,飞身扑上前,果断挡住了敌人疯狂扫射的枪眼。
黄继光飞身堵枪眼后,志愿军们开始冲锋并成功拿下阵地,然后为黄继光收尸,期间,邓芳芝的回信以独白方式呈现:
电影中讲到,在这场战争中,“飞身堵枪眼成为普遍现象”。这是英雄黄继光的故事,也是万千志愿军战士们保卫新中国的故事。
看完电影,有观众感慨,“这部影片把为何而战、为何牺牲讲明白了”“小学课本里那个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在我心里更加立体鲜活了。”
黄继光去世后,很多年轻战士寄信给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,希望可以作为她的孩子。为此,邓芳芝特意给前线的志愿军写了一封回信,她说,“我失去了一个儿子,现在却多了千千万万个儿子,我要把慰问金都用到生产上,继续支援前线。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”。后来,邓芳芝还立下了一个家规:“黄家的孩子,只要符合条件,长大后必须报名参军报国。”
“当我(做完战斗模拟)再去修改那个剧本的时候,我突然一下子很实际地感受到在一个阵地上,当敌人有那么多机枪挡在这,还是居高临下的方位,而你拿着轻武器要把阵地打下来,这个事情有多难,你不能犯任何一点点错误,一点点错误马上就是面临死亡。我对这件事难度的实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倍,然后当时就很感动,突然自己在酒店里就开始眼泪止不住,一个人在那可能哭了一个钟头。可能如果没有在山上这样有那样一次经历,哪怕我看了再多的资料,也不会有这种实感。”
“这片子确实难。但是你再难,能有多难?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?——看过老兵们的回忆,再实际在山上跑过,模拟过,我才深刻意识到这种难。真实就是战争太难了,太可怕了,太令人生厌了,绝不是抬手突突突就死一片鬼子的喜剧。真实是上甘岭上一天几十万发炮弹,躲在坑道里都能被震死;是去上甘岭的路都被炮火封锁,不知多少侦察兵通信员消失在路上;是鏖战43天的战役里,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。”
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洪希伯曾在《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,如何拍好?——《特级英雄黄继光》影评》一文中对该片的“武戏”作出深度分析并给出了高度评价,他指出,影片中出现了我军轻(DP-28)、重机枪火力以超越射击的形式越过我军进攻队列头顶,压制美军火力点的表现,机枪的曳光弹飞掠我军战士,在敌火力点附近打得火星四溅,为我军步兵组织冲击或爆破进行掩护,争取时间。
机枪阵地的镜头有多次呈现,这就让这部电影的机枪也比以往的相关影视剧多了应有的深度,传统认知里机枪强调的是“火力持续而猛烈”,而这部电影则凸显出机枪的具体用法,即压制射击。当子弹带着超声速的音爆炸响掠过头顶,或打在周遭泥土里发出“噗嗖、噗嗖”的落弹声时,无良好掩蔽的敌军自然会选择低下头保命。
影片里还有肖登良跃进到靠前位置,以半自动射击模式,更精准消灭敌军的镜头。这符合我军尽可能发扬手中武器的极限性能的传统与习惯。
周润泽透露,拍摄期间,剧组希望“真实”还原英雄的故事,从服化道、情节、战场环境,到战斗过程。可预算不够,是挡在剧组面前的一座大山。
团队确定将战争场面集中在步兵级别的战斗上后,寻找普通枪械道具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,“我国拍抗美援朝时期的片子没有拍抗日题材的多,抗日年代的枪械反而保留得更多,各个制片厂、枪械(道具)公司也会有,但抗美援朝期间的枪械就很难找到。还有一个困难是,当时可能是《长津湖》正在拍摄,很多道具被租借走了,我们就更难拿到。”
刘文阳曾是,又在电影公司任职,对于军事和影视制作都有足够的了解,双方磨合得很快,周润泽坦言,“军事题材电影中,除了战斗部分,包括军人生活方式、演员开机前的军事训练,其实都需要仰仗军事指导去进行。因此,每一条、每一个镜头在拍摄前,除了完成原本需要的内容、画面,我也会让军事指导随时观察镜头里有没有穿帮的东西,有没有看着不对的动作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我觉得我都尽量尊重了他的意见,然后尽量让剧组在有限的预算内完成军事上面的这些要求,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在军迷看了以后,能够可能有一个正向反馈的原因。”
配角万福来连长(刘一江 饰)、营参谋长张广生(李田野 饰)、张信元团长 (刘之冰 饰)3人参演了电视剧《跨过鸭绿江》,饰演黄继光母亲的迟蓬参演过《功勋》《觉醒年代》,“指导员、长官等角色在电影中主要出现在战斗部分,他们出场时间虽然少,但必须一出场就有足够的可信度,所以如果演过抗美援朝题材的话,肯定是会更容易一些。”
“三个年轻人打头,诸多老手压阵。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投入在战斗里,刘之冰老师、武强老师、刘一江老师不论文戏武戏,不管等待多久,都是说来就来,出手就有,帮助剧组节省大量时间。扮演黄妈妈的迟蓬老师,只有一天的戏,没有几句台词,却非常认真的做功课,和我探讨造型和表演方案,短短的接触中展现出的敬业和低调让我无比敬佩。”
《特级英雄黄继光》仅拍摄了27天,预算共不到2000万。电影播出后,好评不断,有网友认为,这是“最好的战争电影”“最好的抗美援朝电影”,导演周润泽也受到了很高的关注。谈及这部电影对自己的影响,周润泽透露,“(影片)给了我和所有主创很强的信心、鼓舞,这个是最重要的,大家当时费了很大劲,吃了很多苦,非常认真地做这样一部作品,最终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,这对所有主创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。”